首 页最新动态专题解说图说专题精彩视频安全知识经典案例
 
经典案例
 

以案示警!这些红线不能踩!

2025年09月11日 11:00  点击:[]

数字化浪潮中,高校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为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威胁也日益凸显,近年来高校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给学校正常秩序和师生权益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增强师生网络安全意识,本文梳理了近年来高校发生过的典型网络安全案例,包括数据泄露、网络诈骗、系统入侵等类型,旨在揭示当前高校网络安全形势及师生安全意识薄弱等问题,帮助师生规范网络行为,提高防范能力。


非法获取并恶意传播学生个人信息



案例详情:2023年7月,北京某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盗取了学校内网数据(包括学生的照片、姓名、学号、籍贯等个人隐私),并公开发表在网络上进行“颜值打分”,还曾在GitHub上发布“使用AI一键脱衣”的程序代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窃取女性隐私,生成低俗图片,侵犯他人名誉。最终该学生因涉嫌非法获取该校部分学生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被刑事拘留。

案例警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非法获取或出售个人信息。盗取、滥用他人隐私数据并公开传播、恶意生成低俗内容侵害名誉,必遭法律严惩。师生应强化法治观念与数据安全意识,恪守学术道德与职业伦理,不可滥用技术或职权侵犯他人权益,共同守护校园信息安全与人格尊严。



弱口令漏洞



案例详情:2024年6月,北京某高校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使用个人电脑,因设置弱密码导致设备被黑客通过暴力破解入侵。黑客在学生电脑中植入恶意扫描工具,利用该设备作为跳板,对校内网络进行自动化扫描,发现某教师服务器同样存在弱密码漏洞。攻击者通过该服务器漏洞植入病毒,最终导致服务器系统瘫痪,对校园网安全造成连带威胁。

案例警示:网络安全无小事,师生个人有责任保障自身设备安全,如因弱密码问题致使设备被入侵,为黑客攻击校内网络提供便利,造成严重后果的,学校将视情节严重程度追究责任或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非法翻墙传播不良信息



案例详情:某高校一名学生多次通过VPN翻墙软件违规登录境外网站,浏览不良信息,并以截图、录屏等方式保存后转发至宿舍微信群内,随即被公安机关调查并谈话。其行为严重违反了国家互联网管理相关规定,后经学校研究决定,给予该生留校察看处分,处分期为12个月;同时记入本人档案、如实向用人单位反馈相关情况。

案例警示: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私自使用VPN翻墙访问境外网站、浏览及传播不良信息,严重违反《网络安全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情节严重的或将受到刑事处罚;师生需恪守网络行为规范,增强法治意识与媒介素养,切勿因侥幸心理触碰法律红线。



利用非法插件进行网络诈骗



案例详情:2024年9月,某技术学校在校生利用抖音引流,组建大量“真心话”微信群,为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团伙提供犯罪引流帮助,与被害人玩真心话大冒险游戏,后通过安装非法插件软件,控制微信游戏骰子工具等方式实施诈骗活动,被查获时,共骗取10143元。最终该学生因涉嫌诈骗罪被办案单位刑事拘留,移送审查起诉。

案例警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在发送的电子信息或提供的应用软件中设置恶意程序;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设立用于实施诈骗的网站、通讯群组。情节严重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因“人脸识别”被冒用身份



案例详情:2023年7月,在上大学的李同学,因一份需要人脸验证的“兼职”而泄露了个人信息,后来莫名其妙地成为了四川多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高管。当年9月,他在报考公务员考试时无法通过资格审查,没能参加考试。在一个名为“冒名受害者”的群聊里,将近400名受害者的身份被冒用,工作背调无法通过,考公、考编等寸步难行。

案例警示: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是敏感个人数据,一旦泄露可能被恶意利用。师生应警惕“高薪兼职”等索要生物信息的可疑场景,严格核查第三方资质,避免随意授权;同时学习《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了解“最小必要”原则及知情同意权,掌握投诉举报渠道,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防范技术滥用风险。



危害国家安全



案例详情:2020年8月,国家安全机关侦破河北某高校学生田某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案。田某长期收听境外反华广播节目,浏览境外有害政治信息,逐渐形成反动思想。大学期间,田某成为某西方知名媒体实习记者,炒作多起热点敏感案。在蛊惑教唆下,创办反动网站,大肆传播各类政治谣言,对我国进行攻击。田某与境外反华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渗透活动严重危害我国政治安全。国家安全机关通过严密侦查,依法将田某抓捕归案。依据学校相关规定,予以田某开除学籍处分。

案例警示:国家安全是立国之本,传播政治谣言并参与境外反华组织渗透活动,严重违反《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等法律,田某被依法抓捕并开除学籍彰显了法律对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零容忍;师生需强化国家安全意识与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严守法律红线,切勿因意识形态松懈或利益诱惑沦为境外势力工具。

互联网是共享共治的公共空间,绝非法外之地。所有网络行为均受法律约束,浏览记录、社交言论、交易数据等上网踪迹皆可溯源。在此郑重提醒:
1️⃣ 以法为界:严守《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拒绝黄赌毒暴恐等违法内容;
2️⃣ 以德为先:文明发言,尊重他人隐私与权益,抵制网络暴力与欺诈;
3️⃣ 以安为基:强化账号密码保护,警惕钓鱼链接与信息泄露,守护数字资产安全。


 

关闭

 
相关法规  
 首 页 | 最新动态 | 专题解说 | 图说专题 | 精彩视频 | 安全知识 | 经典案例 

Copyright  ® 2019 大连医科大学